昨日,第十四届中国·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我市举行,本次论坛主题为“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——草原文化与‘草原丝路’沿线文化”。
自治区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长、内蒙古“草原文化研究工程”领导小组组长白玉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。
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出席开幕式。
白玉刚在讲话中指出,从2004年以来,内蒙古深入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,每年举办一届草原文化主题论坛,经过十几年精心打造,论坛已日渐成为一个主题多元、形式多样、开放性强的全国性学术研讨平台,为推动草原文化深度研究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库作用。
白玉刚结合本届论坛主题讲了三点意见:第一,坚持政治引领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积极构建内蒙古对外开放新格局;第二,践行文化先行,以草原文化为纽带,促进草原丝路沿线多元文化的包容互鉴、和谐共生,为更好实现“民心相通”架设新桥梁;第三,坚定文化自信,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在内蒙古融入和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独特作用,为“建设亮丽内蒙古,共圆伟大中国梦”作出新贡献。他指出,在内蒙古融入和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,如何充分发挥草原文化的理论引导和实践导向作用,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加以推动:一是树立草原文化的高度自信,二是提升草原文化的层次水平,三是推动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。
开幕式上,《蒙古族传统音乐变迁的模式——现代语境中的长调、马头琴、呼麦变迁之比较》等36篇论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。
开幕式后,举行了学术报告会,著名学者王东、纳日碧力戈、吴团英、魏坚、刘迎胜、乌兰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。来自区内外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。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复旦大学、扬州大学、黑龙江社会科学院、内蒙古大学等17个省市自治区31个单位专家学者的应征论文80余篇。
本届主题论坛由中国·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,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承办,内蒙古社科联、自治区卫计委、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协办。